干嘛要跟韩国人 “斗富” 啊?
从前年开始,中国推出了一揽子免签计划。 眼下已经对 38 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还对 54 个国家实施过境免签。 毕竟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大,大家普遍爱存钱不爱消费,利用旅游资源吸引外国人来观光、消费,不仅有利于国际交流,还能扩大点内需,怎么想都是好事。 所以,一开始给德国、法国免签,大家纷纷鼓掌。 觉得这些老牌发达国家的公民消费能力强,他们来旅游必然利好 GDP。
可到了对韩国免签的时候,好多人坐不住了。 有人说,韩国人那么穷,吃不起肉 ——
吃不起西瓜 ——
嗓门大,还抠抠搜搜的。 这种人有啥消费能力? 对他们免签,图啥?
直到韩国游客络绎不绝地涌向中国,开启逛吃逛玩模式,很多网友还是看不起他们。 看到韩女坐在上海的马路牙子上拍照,评论区嘲讽她说 "没见过世面","这都要拍"; 发现韩国网红不会吃烤鸭,又嘲笑韩国贫穷落后。
看着韩男千篇一律的发型,调侃他们像汉奸头,又像精心打扮的徐志胜。
发现韩国人吃自助爱拿水果,又内涵他们,果然是吃不起水果的穷人……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好像已经从刻板印象走向抽象难评了。
为了给韩国人一点小小的震撼,还有一堆人开着豪车出来 "炸街"。 谁要是溜车去晚了,那就是 "不爱国"。
这操作虽说不犯法,但终归不太有 "腔调"。 就有点像,你去朋友家做客,他拿出存折、房本,拍在桌上让你看。 说实话,嫌弃韩国人穷,是个挺奇怪的想法。 不管怎么说,它都是世界公认的发达国家。 一个不冷不热的知识是: 韩国人均 GDP 有 3.55 万美元,位列东亚第一。 韩国的法定最低时薪为 1.003 万韩元(约合人民币 50.24 元),法定最低月薪(按每月工时 209 小时计算)为 209.627 万韩元(约合人民币 10500.65 元)。 韩国人不仅收入高,还有超多假期。因此,40% 的韩国国民持有护照,可以选择有钱有闲的时间点,愉快地出国玩耍。 这种生活状态怎么看都不算 "贫困落后"。
一些观点认为,欧美白人来中国,国人才有面子,韩国人来,没啥稀罕的。 这恰恰想错了。 在外媒 "阴间滤镜" 的作用下,欧美中产现在对中国普遍有所畏惧,不太想来中国旅游。 来的呢,都是追求东方主义想象的穷游背包客 —— 吃路边摊、住青旅的那种。 相比之下,韩国游客比这群白人消费能力强多了,属于肉眼可见地能花钱: 好几千一晚的星级酒店,他们愿意住。
商场、超市,他们可以随便 "承包"。
茅台、五粮液,任性地买。
出门不想走路,那就打个车。
30 块的阿嬷手作,喝! 70 多块的闻绮冰淇淋,买! 还有田子坊 1.2 元一克的花茶,也能买两大包拿回家当伴手礼。
在他们的努力下,很久以前羊肉串、海底捞、莱莱小笼、上海姥姥、大白兔奶糖,如今都成了韩国社交媒体上的顶流网红。 运气最好的是那家叫上海姥姥的本帮菜。 韩国人来之前,不少上海土著都没听说过这店,更没去吃过。 谁都没想到它居然被韩国人意外带出圈,没出一分广告费就火到了油管、INS 上去。
白人背包客或许不能接受沪币的宇宙,可韩国人却真心懂它,并且自愿与之融为一体。 好消息是,这波旅游热带来的泼天富贵至少能持续到春节期间。 数据显示,1 月 28 到 2 月 4 日,韩国游客预约的来华旅行订单是去年同期的 4.5 倍。 春节小长假里,我们应该还能看到更多韩国人过来参观、游玩。 有个梗叫:"韩国人在上海,中国人在缅甸,美国人在小红书,这就是世界的参差。" 韩国人过得惨兮兮的样子,一方面是网络谣言和信息茧房给大家造成的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也因为韩国本土物价高,部分中下层百姓确实需要节俭度日。 你看,这四个桃子卖 200 的物价水平,月入过万也遭不住啊。
相对他们的收入来说,我们中国的物价就便宜多了。
正是因为这样,韩国年轻人才会喊出 "周末去中国"、"韩国挣钱上海花" 的口号。 我们觉得上海消费贵,人家却觉得可以接受,甚至来这里吃喝玩乐还可以变相省钱。 韩网上就有大叔说,上海做按摩很便宜,建议大家都来; 还有小姐姐说,上海做美甲便宜,不来上海美甲的韩国人都是大傻瓜。
游客们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从各方面谈到了上海物价的 "便宜"。 有的说这里的烤肉巨划算;
还有的说,这里的海底捞价格实诚,还送免费西瓜,比韩国门店实惠多了。
他们省了钱,我们刺激了消费,这波双向奔赴绝对是双赢的。 何必冲着别人冷嘲热讽、评头论足呢? 不管怎么样,对于这些来消费的外国人,我们还是应该怀揣善意和格局。 对方愿意亲眼来看一看中国的风土人情,这本身就是文化输出的好机会。 至于钱花多花少,那是人家的个人自由。可以讨论,没必要太过纠结。 兼容并蓄,丰俭由人,允许每个过客各美其美、各得所乐,才是一座城市应有的待客之道。 来源:雷斯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