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88】切尔诺贝利的辐射永远不会消散,它会永远在那里,如同世界上所有那些被暂时埋没的真相一样

dasheng @ 2019年06月10日 浮世汇

【1】@一颗会讲故事的柠檬 

我们医院有个“临终关怀科”。
当然,这是我们内部人员的叫法,对外,怕给病人造成心理压力,它叫“内科某病区”。

家属们是知道来这个科住院,就是最后减轻一下病人的痛苦,给病人一个心里安慰,也缓解一点自己的心疼,实际上来这的,都是回天乏力的。

我没去过那个科工作过,就前两年去给一个认识的同事送过一次东西。
整个病区的气氛都特别压抑,面如死灰的家属、麻木的护工,整个楼道安静的可怕。

同事说,病区90%都是垂暮老人,瘫痪的居多,有的连意识都没有了。放在家里怕出事、有的是儿女照看不了,给送这来,再雇个护工,维持下老人的生命,对于儿女自己,也算是心里安慰。
她说:这里绝大部分家属都签了“如果有病危,放弃一切抢救手段”这类的协议。

前两天在食堂碰到了这个同事,无精打采的,我就问了句:怎么感觉你精神状态不好,科室忙么?最近太累了吧?

她摇了摇头说,科室里一个孩子没了,那个孩子才12岁。

她们科,从她上班到现在,也没有这么小的病人。当时科主任也是说没法收,这是成人科室。
孩子的母亲是外地的,看打扮就知道生活条件不太好,她求主任收他们,因为孩子已经没得治了,但是她又不忍心让孩子回家等死,就想哪怕给孩子一个安慰也好。
孩子是恶性肿瘤,扩散了,每天被疼痛折磨。
同事说,她们能做的,就是给他打打止疼针什么的。

那个孩子真的很乖,在病房里总是看书,还跟同事说,学习不能落下。
她是孩子的责任护士,孩子第一次叫她阿姨,她半开玩笑说:“我也就比你大十来岁啊。”
孩子改口叫她,“姐姐”。

孩子的精神状态一天不如一天。
孩子的母亲总是在楼道里默默流泪,在去水房洗干净脸,缓一会,挤出微笑回病房。
大概住了一周的时候,同事发现这位母亲在水房嚎啕大哭。
这么崩溃的哭泣,她第一次见。
她问孩子母亲发生什么事了,孩子母亲说:他刚才跟我说,妈妈你再生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吧,我说我有你了啊,要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干嘛,孩子愣了会说,我怕等我病好了以后孤单。
孩子母亲哽咽了,说:他那个样子,分明是知道了他要离开了,怕我以后孤单啊。

孩子住院的两周时间里,父亲就中途出现过一次。直到孩子离开了,父亲赶来,趴在孩子身上大哭。
她本以为又是一个丧偶式育儿,后来他们出院结账时才知道,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里欠了很多钱,父亲一个人要打两份工还债。

科主任组织医护人员,说要给他们一些捐赠,被他们拒绝了。
他们说身边有人让他们弄网络众筹,但是他们觉得,自己过得苦一点,心里头才对得起孩子。

同事说,孩子走了三天了,但是我这心里一直特别难受,到今天也没缓过来。

突然想起早晨看到的一个文章里说:
“医院是最忙的地方,有的人忙着生,有的人忙着死,有的人忙着生不如死,有的人忙着向死而生。”

我还是那句话,好好活着,珍惜生命吧,有的人厌恶的生命,却是很多人求而不得的。

【2】@组织二号头目 

来,说几句。那些月入几十万的号是怎么玩的。

我自己不是自媒体,不过知道他们的一些套路,所以可以说出了,说不定能启发谁呢,将来谁发财了也给哥去公号打赏一万块钱。

以前咱们赚钱本身意味着压力,比如你618卖了几百万的货,接下来就要热火朝天地发货出来售后,能忙掉你一层皮。

但是新时代逻辑全变了,因为连接本身就是钱。你不需要水平高,你也不需要文采好,你需要的唯一东西就是“直击人心”,打动别人,就连上了,等连的人多了,你就变成了wifi热点,连接本身会增加连接,比如小伙伴会去给别人推荐你的东西,这样知道你的人越来越多,本身是个滚雪球的过程。

有了大批连接,别人能看到你,自然就有商家找你,你啥都不用管,把广告给发出去就行了,快递售后都是他们来管,而且新时代了,卖东西多土,要卖理念。发一千个快递和发一万个快递成本完全不一样,但是卖一千个课程和卖一万个没啥差别。或者厂子养网红,网红又能养厂子,就是这个背景。

这时候大家就纳闷了,怎么建立连接怎么卖呢?卖啥?

卖门槛低的,大家都能看得懂的,而且大家都需要的。比如焦虑,将来怎么养老什么的。你肯定纳闷这我也不懂啊,问题是谁特么也不懂啊,编呗,想象力的天空就是边界。

再比如怎么教育孩子,中国父母普遍水平不高,你把你自己打理的很专业,他们不介意花钱试试。比如这几年被挖掘的非常狠的弗洛伊德心理学,那玩意其实心理学主流不咋看好,很多人说那玩意是伪科学,但是不妨碍你卖啊。

而且伪科学才赚钱,算命,星座,灵媒,都是金牛。你讲科学,讲魏晋南北朝豪门格局,讲编程语言的各种利弊,谁特么关心啊。

此外卖养生,不提了,大家都知道。素食圈,轻断食,都是这个圈的,属于养生产品里新玩出来的东东。中药也是这个原理,一群博主在微博讨论中药到底合理不,其实人家专业玩家已经养活一个中药厂子。

你谈的是科学,人家谈的是生意。

最近非常牛逼的一个是卖“不结婚”,上来就对男的一顿骂,说男的都有病,然后以这个为中心,天天编段子讲故事地写这玩意,渣男太坏了,男人都靠不住。。。。。这些主题尽管low,但是直击人心,一堆人看,看了还忍不住分享,而且都是消费能力强管不住手的女生,想不赚钱都难。

整体来说吧,赚钱需要三件事加一个重点:

内容一定要low,谁都能看得懂,曲高和寡死路一条。

一定要心理有冲击,健康,养老,育儿,男人不是好东西,等等,大家继续发掘。

人多,一定要聚集到一定数量的人。想不发财都难。 

最后一点,重中之重,女性要多,男的没啥用,看完文章骂几句走了,女孩一般起码替你点一下广告。

【3】@风息神泪 

看到首页说林徽因,想起年初在正定隆兴寺里看到的她和梁思成的相关展览。
是个小小的院子,也没什么人。但我们在里面看了很久。
有一张照片,相对她其它流传甚广的照片来说不太常见,是她在山西佛光寺里测经幢的。

背景杂草丛生,寺内荒凉,她爬在梯子上,专心致志,看起来颇危险。

林徽因曾经做过的贡献,自有更详细的资料记叙。只说她的辛苦,1930年到1945,整整十五年间,她和梁思成走遍了半个中国。

战乱时节,辛苦自不必多言。她的身体孱弱和早逝,也跟这些年内的积劳成疾有关。

这几年我喜好看古建和文博,基本每季都会为这个出去旅游一两次,发现国内这个领域内,根本避不开他俩。在诸多地方,都看到有各种关于他们的介绍和引用。

有不少地方,至今修复的时候,仍然要借助她和梁思成的记录资料。

见得越多,越是对她肃然起敬。

也并不是想将她往圣人上夸奖,世间生灵,但凡活过,总能揪出几处错处,几处不为人满意的地方。
但抛开性别,对于一个曾对保护和传承文化做出过不菲贡献的人而言,在身后声名上,世间真真对她太过刻薄。太过乐于挖掘、传言她所谓的“风流韵事”,并不肯认真的去理解和辨别关于这个人的生平。

她留下的影像,自有更精致得体的。

但这张一身素衣,蹲在梯子上的她。是我觉得最美的。

【4】@林毛毛 

我那个时代信息匮乏,虽然知道试管婴儿,好像跟我也无关,真的没有去外国精子库购买优良精子的概念,真的,不骗你们,早知道能这样操作,科技改变观念,我就不用满世界给孩子找基因了,真是浪费时间,还学了一口德语,累死我了都。

但是我的先天条件就是这个样子,我需要一个跟我合作育儿的人,我的娘家提供不了,因为我有弟弟,那我怎么办呢,我也很发愁啊。我又要为孩子寻找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基因,又要寻找跟我合作育儿的人。

我走到德国来,觉得这个地方适合我的孩子出生长大,实际上,我也把德国政府当做为孩子提供服务的一方来看待了,比如公共设施是否利于儿童出行啊,食品标准是否利于儿童成长啊,医疗服务是否利于儿童健康啊,教育系统是否有利儿童发育啊等等,这些东西靠自己,累死你也大不了标啊。我未必从理智上一一分析调研过,但潜意识里肯定都衡量过了,德国政府是我孩子最大的监护人了,我如果不相信它,我实际上真的不敢生

育儿真的是一个非常漫长非常复杂的过程,目前这种社会结构,我觉得不是每一个女人都应该生育的,从她的先天条件,到后天资源,差一小步,那么她的后代可能就差一大步,如果科技真的能够达到一定水平,观念能够达到一定程度,让女性不再通过择偶来筛选基因,因为这个过程也实在太耗费人力物力和精力了,并且出差错的概率还极高,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社会提供公共事业和服务,让女性能够从容应对育儿,不再受合伙育儿的绑架,那整个人口质量肯定会大幅提升。

大的社会改革只能慢慢进行,但小的家庭扶持却可以一步到位,就是生了女儿的家庭,你们在一代之内就能给自己的女儿提供这种选择的自由,为女儿彻底松绑,生育和爱情和家庭(这里说的家庭,未必是指婚姻,而是人类需要亲密关系,可以几个人自由组合成的一个形式吧),是不必绑架在一起,强迫女人三位一体来完成的。

因为你强迫女人三位一体来完成的话,那么必然她就在筛选基因上让步,很多女人没挑选优质精子,不是她男权母伥不知好歹,而是她背着牌坊,本来就步履蹒跚,还没有任何后援和后背,甚至还有个原生家庭吸血,你说她会在哪方面让步呢? 那就是精子质量这里让步算了,她既没有经验,也没有精力去筛选了。

很多孩子,其实你们也不要去抱怨自己的妈妈,当初怎么没睁开双眼,要抱怨,就去抱怨你妈妈的父母和兄弟去好了,都他们像个大包袱大脓包一样趴在你妈妈肩上吸血,让她不堪重负,无能为力给你们更高的起步了。

【5】@押沙龙 

关于奥威尔的几个常识:
1,奥威尔是社会主义者,但是他坚定地反对苏联,反对斯大林,认为只有只有苏联倒台,社会主义才会走上正轨。从西班牙回来以后,他就是一个坚定的反苏者。因为他太反苏了,还收到过英国左翼知识分子的围剿。
2,战争期间,奥威尔在BBC工作过。战争期间肯定牵涉到信息管制和信息扭曲,奥威尔对此虽然不满,但他是理解的。从BBC辞职后,有人指责BBC,他还跳出来为BBC辩护。在《1984》里,他拿bbc开过玩笑,比如著名101房间,就是BBC的一个会议室。但是奥威尔从没有把BBC和真理部当成一回事。
3,奥威尔的《1984》批判的是极权主义。有人问他这个小说是不是反苏的,他说不是,这个小说反的是所有的极权主义,不仅仅是苏联。
4,《1984》的原型当然不是英国。相反,奥威尔自己说了,英国是“自由主义传统”最强的国家,确实也是最不可能变成极权主义的国家。他把这个小说的背景放在英国,就是要告诉读者,即便是英国这样的国家,如果不警惕的话,也有可能沦为极权主义的国家。
5,奥威尔非常担心的一件事,就是英国人活在有自由传统的环境里,所以根本不理解极权主义是怎么回事,还是用自己习惯的想法去推测极权国家。
6,认为奥威尔写《1984》是为了批判英国,不是蠢就是坏。
7,为什么我知道这些?因为我写过一本奥威尔生平的小册子,查过一些资料。

【6】@猪蹄蹄小朋友 

毕业好些年以后我才想通。

对90%的学生来说,高考这东西,真的不是考察你学到多少知识,或者这些知识能派上多少用处,不然你根本没法解释,大量学过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的,为什么还会去买那些智商税商品,甚至相信“手指绑橡皮筋能减肥”。而大量学过高中英语的,出了国连问个路都费劲。

高考只是为了筛选“哪些人相对比较聪明且勤奋自律”。

而读大学,对90%的学生来说,依然不是为了学知识,就是十八九岁的年纪,心智和生活能力多半都还没断奶,就给你放到社会上的话,一没必要,二不放心。索性搞个大托儿所再管你四年,听起来也还体面。

这一切,跟知识和学问,都没有多大关系。

【7】@小羊爱吃酱肘子 

在酒店刷完了《切尔诺贝利》,这部剧之所以被各大媒体评为神剧,不单单在于导演编剧技艺有多高超,也不单单在于题材有多独特,更多的是在于观看它的几乎每一个观众心里都有一份作为人类的天然的恻隐之心和渴求事实真相的热望。

在这部剧的前几集,你能感受到的,是事故的突然,是辐射的恐怖,是无数普通人在巨大的核灾难面前无从知晓危险且无处遁形的渺小无力。

你的情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堆积和压抑,随着剧情时间的推移,你仿佛能看见这场事故里的每一个人的寿命时长都在飞快缩减下降,而有些,将在不久后离开人间,你的内心开始不由自主地同情这些苦难的人,共情,愤懑,压抑,落泪。

这部剧最后面的这两集,讲的是掌权者如何遮掩真相——无辜遭受苦难的人依然受尽苦难,道出真相的人却被夺去姓名。

如果用我们人类一生不过百年的度量来计算,切尔诺贝利的辐射永远不会消散,它会永远在那里,如同世界上所有那些被暂时埋没的真相一样。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